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(jīng)證明了使用廉價元素合成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可行性。
在發(fā)表在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,科學家們表示,如果進一步探索,這種方法可以減少目前對鈷和鎳等金屬的依賴。
研究人員解釋說,鈷和鎳為鋰離子電池的關鍵成分——陰極材料形成了合適的晶體結構。在這些材料中,鋰很容易且可逆地提取/插入。
然而,這些天的目標是找到可以整合到晶體結構中的廉價元素。
研究人員證明了在鋰離子電池中使用更少鈷、鎳的可行性
考慮到這一目標,東北團隊決定利用“構型熵”(一種材料的隨機狀態(tài))的能量增益,并擴大構成元素的溶解度,合成新的成分電極材料:LiCr1/4Mn1/4Co1/4Ni1/4O2和 LiCr1/5Mn1/5Fe1/5Co1/5Ni1/5O2。這顯著減少了鈷和鎳的使用。
首席研究員 Tetsu Ichitsubo 在一份媒體聲明中說:“我們的方法釋放了其他未使用元素的潛力,并使我們能夠同時優(yōu)化多個電極特性,這要歸功于靈活的材料設計。”
Ichitsubo 和他的團隊還用這些新材料闡明了影響電池循環(huán)的退化機制。在他們看來,這將作為使用高熵策略開發(fā)新型高性能組件的指南。
他們表示,雖然目前的可循環(huán)性和容量與傳統(tǒng)的 LIB 不匹配,但合成新電極材料的能力為 LIB 的研究開辟了進一步的途徑。
來自新浪財經(jīng)
金凱能聲明:此資訊系轉(zhuǎn)載自合作媒體或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其它網(wǎng)站,金凱能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想了解更多內(nèi)容,請登錄網(wǎng)站:http://www.rpy.org.cn。